-
【徐汇区招商】强化机制创新与安全监管 推动重大工程提质增效
在加快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上海市某区将重大工程建设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通过完善推进机制、强化目标管理、坚守安全底线等举措,统筹推进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该区明确要求各部门以精细化管理和协同联动为突破口,确保重大工程优质高效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构建多层次协调机制破解项目推进难题 为应对重大工程建设中涉及的跨部门协作问题,该区建立了“三级会议”制度,包括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协调会和工作例会,形成从战略部署到问题解决的闭环管理体系。区重大工程办公室作为核心平台,联动规划、招商、财政等部门,重点解决土地供应、审批流程、配套保障等瓶颈问题。例如,针对某轨道交通项目涉及的管线迁移难题,通过专题会议明确责任分工,将原定6个月的工期压缩至4个月完成。 二、实施全周期目标管理提升工程建设效能 该区将重大工程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实行“一项目一档案”动态跟踪。每个项目明确责任主体、资金渠道和阶段性目标,细化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三要素。在监督考核方面,建立“四责协同”机制:建设主体对工程质量负责,管理单位对进度管控尽责,协调部门对资源调配履责,纪检监察部门对失职行为问责。2023年数据显示,该机制推动项目平均竣工周期缩短12%,成本超支率下降至3%以内。 三、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打造精品示范工程 围绕建设领域高风险环节,该区推行“双随机+专项督查”模式,重点检查深基坑、高支模等危大工程。要求施工单位落实安全晨会、隐患日查等制度,并将扬尘噪声监测数据实时接入监管平台。在文明施工方面,推广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材,某生态商务区项目因此获评国家级绿色建造示范工程。2023年以来,该区重大工程事故率同比下降28%,信访投诉量减少40%。 四、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 通过提前谋划土地收储和资金平衡方案,该区为重大工程提供稳定资源支撑。例如,在某产业园区建设中,同步开展基础设施配套和招商引资,实现“建成即投产”目标。此外,建立政银企对接机制,2023年累计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专项贷款超50亿元,保障了民生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资金需求。 当前,该区正以重大工程建设为牵引,推动城市更新、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协同发展。下一步将重点完善智慧工地监管系统,探索“工程保险+风险管控”新模式,持续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
2025-07-25
-
【上海招商】上海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与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在近期举行的一次重要外事活动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与古巴立法机构代表团就城市发展经验展开交流,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在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协同发展成果。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上海市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了经济总量与城市功能的双重提升,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城市转型 自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实现跨越式增长。2023年全市GDP突破4万亿元,第三产业占比稳定在70%以上,金融、科技服务、数字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成为核心驱动力。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大战略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了资源配置能力,吸引跨国企业地区总部累计超过900家。 二、基础设施能级跃升服务城市战略 在交通领域,上海市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里程突破800公里;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年吞吐量占全球港口前十强总和的30%。2022年开工的浦东综合交通枢纽将实现航空、高铁、市域铁路"三网融合",强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节点功能。 三、民生配套完善促进社会均衡发展 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上海市实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至2023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超过8万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15分钟医疗圈",三甲医院数量达40家,人均期望寿命84.11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文化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全市博物馆、美术馆总数超过150座,年接待观众突破3000万人次。 四、制度创新保障可持续发展动能 上海市人大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权优势,先后制定《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等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法规。在监督权行使方面,连续多年开展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专项监督,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此次国际交流活动彰显了上海市在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实践价值。未来,上海市将继续深化"五个中心"建设,通过制度型开放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为全球城市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2025-07-25
-
【嘉定区招商】上海市经信委调研嘉定软件信息服务业发展 聚焦产融结合新路径
在近期的一次专题调研中,上海市经济信息化部门相关负责人带队赴嘉定区考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情况,重点围绕招商引资、产业载体建设及数字化转型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此次调研旨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 一、调研聚焦产融结合与载体升级 调研团队实地走访了嘉定区创新港等产业集聚区,详细了解园区运营模式及企业创新成果。座谈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嘉定区作为上海市制造业与软件业协同发展的标杆区域,需进一步发挥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医疗装备等领域的集群优势。建议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服务能级,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形成“技术+场景+商业”的闭环生态。 二、四大核心产业领域成发展引擎 根据嘉定区产业发展规划,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四大方向:一是以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贸易数字化服务,二是以数字内容创作为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三是以工业互联网为纽带的智能制造升级,四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的新兴技术应用。区内已培育多家行业头部企业,覆盖钢铁交易、家居电商、金融科技等领域,年营收规模持续增长。 三、政策赋能推动园区提质增效 会议指出,下一步将重点强化载体建设,一方面加快新建园区的智能化基础设施配套,另一方面推动存量园区服务标准化改革。具体措施包括制定专项扶持政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优化人才安居配套等。2023年,嘉定区计划新增产业空间超百万平方米,重点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用地需求。 四、跨部门协作构建发展新格局 参与此次调研的市、区两级部门表示,将联合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在项目审批、数据共享、场景开放等方面形成合力。2024年前,嘉定区拟出台专项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软件信息服务业在区域GDP中的贡献目标,并通过举办国际性行业论坛等方式提升产业影响力。 此次调研为上海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实践样本。未来,嘉定区将持续深化创新驱动战略,力争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高地。
2025-07-25
-
【上海招商】南通上海协同联动 聚力促进区域一体发展
在近期的招商活动中,南通市成功举办高质量发展环境说明会,聚焦招商引资战略,推动多项产业和科技项目签约落地。此次活动标志着南通市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步伐,进一步强化了与上海市的经济协作与互补发展,为区域高质量增长注入新动能。 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及区域协同机遇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国家层面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2021年全面深化实施,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综合竞争力。南通市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地处长江口北岸,与上海市隔江相望,距离中心城区约100公里,已通过苏通长江公路大桥等过江通道形成紧密互联。作为上海“北大门”,南通市持续推动政策协同,主动对接上海市的产业转移需求。相关部门聚焦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融合,委托专业机构开展联合研究,以科学布局支撑一体化深化。这种协同机制带动多领域互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二、投资合作项目的具体内容及产业融合潜力 在近期活动中,南通市与上海市共同签署了系列产业投资和科技合作项目,涵盖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领域。相关项目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链衔接,部分投资聚焦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通过搭建联合研发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例如,产业投资方面强化了沪通产业链条的互补性,科技合作则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化转化。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南通的产业升级能力,还优化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结构。投资总体规模体现了区域互惠导向,为后期招商引资策略提供示范效应。 三、交通基础设施对接进展及互联互通成效 过去一年多,南通市与上海市成立专项工作组,共同推进重大交通工程互联互通。北沿江高铁项目已进入建设阶段,旨在2025年建成通车,将沪南通勤时间进一步压缩。过江通道如崇启等节点的优化升级,确保两座城市交通无缝连接,支撑1小时都市圈的高效运转。2023年以来,双方持续深化空间战略规划研究,协调土地利用和物流网络布局。这种互联模式带动了人口流动和资源整合,助推区域一体化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科技创新赋能区域高质量融合发展 科技合作项目成为南通与上海协同的重要支点,涉及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例如,相关科研平台共享机制,支持企业孵化与技术转化,提升本地产业竞争力。2024年初开始的联合规划研究,聚焦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生态构建,为跨区域产业链提供智力支持。科技项目注重绿色低碳转型,通过引入智能制造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这种协作模式不仅缩短了技术应用周期,还强化了长三角区域整体创新能级。 五、一体化建设成果及未来持续深化路径 一年多来,南通市作为上海“北大门”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政策协同和市场开放步伐加快。具体体现在产业转移承接、人才交流平台搭建等方面,促进了资源高效利用。未来,双方计划深化协同机制,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升级,如教育医疗资源共享。相关部门将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吸纳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区域协作。后续战略将着眼可持续发展目标,确保一体化红利惠及更广泛主体。 六、区域经济活力激发与结构性优化 沪通协作带动区域经济结构性转变,产业互补性增强供应链韧性。例如,高端制造项目提升南通出口能力,同时促进上海市先进技术溢出。该地区正形成梯次发展格局,支持中小创新企业成长。2024年中期评估显示,一体化效应已扩散至周边城镇,如县级区域工业布局优化。宏观层面,国家政策强化区域协调机制,推动长三角成为国际竞争力强的经济圈。这种路径为未来招商引资奠定稳固基础。
2025-07-25
-
【上海招商】上海船舶工业斩获全球最大双燃料集装箱船订单
在近期国际造船市场的招商引资中,上海船舶工业实现重大突破,沪东中华集团与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联合获得法国航运巨头9艘22000TEU级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订单,总金额近百亿元。该订单不仅是全球最大规模的LNG动力集装箱船项目,更标志着中国高端船舶制造能力获得国际认可,为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标杆案例。 一、全球造船业复苏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此次订单是自2015年第三季度以来,时隔22个月后国际造船市场首次出现的超大型集装箱船批量订单。在经历长期低迷后,该订单被业界视为市场复苏的重要信号。相较于韩国三星重工此前保持的21000TEU级集装箱船纪录,新订单单船运力提升4.7%,交付后将成为新一代"海上巨无霸"。 二、绿色航运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订单采用的LNG双燃料动力系统成为核心竞争优势。该技术能使硫氧化物排放降低99%,颗粒物减少98%,满足国际海事组织2020年生效的全球硫排放限制要求。上海船企在低温货舱围护系统、双燃料主机适配等关键领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企业对超大型LNG动力船舶的技术垄断。 三、中韩造船业竞争格局生变 面对韩国三大船企的激烈竞争,上海造船企业凭借全产业链协同优势胜出。沪东中华在大型LNG运输船领域的经验积累,与外高桥造船的超大型集装箱船建造技术形成互补。据国际船舶网数据,中国船企在20000TEU级以上集装箱船市场的份额已从2014年的空白提升至目前的43%。 四、上海高端装备制造能级提升 "十二五"期间启动的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战略成效显著。上海市通过整合科研院所与制造企业资源,在智能焊接机器人、数字化船坞等关键环节实现技术突破。此次承接订单的两家船厂均具备80%以上国产化配套率,其采用的精度控制技术能将230米长船体分段对接误差控制在3毫米内。 五、国际航运市场格局重塑 新船计划于2019年底起陆续交付,将服务于亚欧航线这一全球最繁忙的航运通道。航运分析机构预测,这批船舶投入运营后,单箱运输成本可比传统船舶降低28%,助力船东在低碳时代建立竞争优势。该订单也反映出国际主流航运公司对上海高端船舶制造能力的信任度持续提升。 此次订单的落地,不仅巩固了上海在全球造船业第一梯队中的地位,更展现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从规模优势向技术引领的转型成果。随着国际社会对碳排放要求的日益严格,绿色船舶技术将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上海船舶工业已在这一赛道占据先发优势。
2025-07-25
-
【浦东新区招商】上海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研发投入占比居全国前列
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上海市通过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完善政策体系、激发市场活力等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研发投入强度达国际创新城市水平 上海市近年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据公开信息显示,上海市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已接近国际公认的科技创新活跃区域标准,这一指标在国内主要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创新投入的有力支撑下,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显著提升,技术交易市场活跃度持续增强,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幅明显。 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面,上海市已形成系统化推进格局。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获得重要进展,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获批实施,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率先突破。浦东新区作为科技创新核心功能区,在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经验。 三、多元化创新生态体系加速形成 上海市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的方式,培育了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全市众创空间数量快速增长,其中社会力量创办的机构占比超过九成,显示出市场主体的创新热情。在科技金融服务方面,推出投贷联动等创新举措,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改革试点,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四、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 上海市着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在多个关键领域推出改革措施。通过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激发创新源头活力;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知识产权快速保护机制,成立专业化交易平台和国际人才培养机构。这些举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五、开放协同创新格局逐步显现 上海市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在促进跨境研发便利化方面实施系列创新政策。通过建设国际化创新社区、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创新格局。同时,注重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为持续创新提供软环境支撑。 当前,上海市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科技服务体系等举措,进一步释放创新潜能。这些努力将持续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25
-
【浦东新区招商】全球名校毕业生汇聚浦东 自贸区打造国际人才高地
在近期举行的外籍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中,浦东新区以政策创新和产业优势向全球人才抛出"橄榄枝",成为国际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新热土。此次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展现了上海自贸试验区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的决心,通过优化居留许可、岗位供给等配套服务,吸引多国顶尖高校学子参与区域经济建设。 一、政策突破构建人才引力场 浦东新区最新推出的人才发展政策聚焦外籍人才便利化,明确为符合条件的优秀毕业生提供长期居留通道,并简化自贸区内跨国企业引进外籍毕业生的审批流程。政策特别针对生物医药、金融科技等重点领域,允许外资研发中心自主认定高技术人才标准。这种制度性开放举措,使得区域内企业能够更高效地组建国际化团队。 二、多元岗位释放产业磁吸效应 参与招聘的数十家企业覆盖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等多个前沿领域,提供的岗位既包括核心技术研发,也涉及跨国业务拓展。某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表示,外籍人才在跨文化沟通和国际标准对接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数据显示,部分跨国企业外籍员工占比已超过三成,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三、国际校友形成人才循环链 往届通过招聘入职的外籍毕业生,如今已成长为连接企业与海外人才的桥梁。某科技公司韩国籍员工从应聘者转型为面试官,其跨文化背景帮助公司精准匹配海外市场用人需求。这种"以才引才"的模式,使得企业人才库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校友网络。 四、服务平台优化发展生态 浦东新区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际人才服务中心,提供从职业对接到生活安家的全链条服务。近期上线的双语服务平台,可实现工作许可、居留证件等事项"一网通办"。配套建设的国际化社区和子女教育设施,正逐步消除外籍人才的后顾之忧。 此次招聘活动折射出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全球化人才竞争中的战略布局。随着更多制度创新红利的释放,浦东新区有望形成"国际人才集聚-产业能级提升-区域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2025-07-25
-
【普陀区招商】智能商务新坐标崛起中环生态核心区
新长征商务大厦作为上海市普陀区长征镇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正以智能化生态办公理念赋能区域经济发展。该商务地标通过全维度的产业服务配套和创新运营模式,持续吸引高新技术与商贸类企业聚集,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 一、生态与交通融合的区位优势 中环线主轴交汇处的战略定位使新长征商务大厦成为辐射长三角的重要枢纽。项目东侧与大型家居商业体形成业态联动,北向与仓储式商超构成消费矩阵,西侧直面9万平方米英式园林公园,绿色视域覆盖率突破80%。轨道交通13号线真北路站直线距离仅400米,周边10条公交干线实现全时通勤,2024年初完成的匝道优化工程更将高峰期通行效率提升40%。 二、智能化建筑集群的标杆设计 建筑群由四座差异化楼宇组成,主楼通过三重创新塑造办公范式:采用单元式呼吸幕墙系统实现能耗动态调节;18层空间配备自由升降隔断体系,支持200-2000平方米的模块化组合;特设的会议中心配置全景电子沙盘及同声传译系统,2023年认证为上海市A类会议场所。荣获LEED金级认证的星空大堂运用智能光感装置,依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室内光环境。 三、全周期企业服务体系 运营方建立"招商-孵化-加速"三维服务体系:初创企业可享12个月租金弹性支付方案;中型企业对接跨国企业采购清单;头部企业专属通道直通市级产业政策库。24小时响应中心集成安防、IT及法务支持,2024年启用的AI物管平台实现报修5分钟响应。配套的餐饮中心引入米其林推荐餐饮品牌,满足多元商务社交需求。 四、产业聚合的创新实践 依托长征镇产业引导基金,项目重点培育三大产业集群:数字营销企业入驻率已达75%,形成直播电商全链条服务基地;工业设计机构占比达21%,2023年协助企业获得37项国际设计奖项;配套引入的跨境贸易服务机构,使入驻企业出口退税办理时效缩短至72小时。季度举办的产业沙龙已促成46项技术合作,2024年落地的研发中心将整合高校实验室资源。 该商务体通过绿色建筑科技与智慧运营体系的深度耦合,正在重塑中环商务区的价值维度。其打造的"办公+生态+产业链"三维模型,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2025-07-24
-
【上海招商】青浦区三大外资项目签约助力高质量发展
新年伊始,上海市举行外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青浦区三个重大项目参与签约,总投资额达7.6亿美元,彰显了青浦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强劲势头。此次签约项目涵盖生态环保、智慧物流和工业数字化平台三大领域,将进一步推动青浦区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上实长三角生态环保项目打造示范区绿色标杆 上实长三角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计划在青浦区投资4.45亿美元,整合长三角区域内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及固废项目,打造生态环保领域的重要投资平台。该项目将深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动区域环保产业协同发展,为青浦区绿色经济注入新动能。 二、宝能智慧物流中心项目提升综保区能级 宝能智慧物流中心项目投资1.35亿美元,致力于在青浦综合保税区建设现代化智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将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理念,构建高效的全球物流网络,助力青浦区打造国际领先的新流通平台,进一步提升综保区的产业竞争力。 三、震坤行工业数字化平台赋能MRO行业 震坤行工业超市(上海)有限公司增资1.8亿美元,用于数字化平台开发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作为进博会“6天+365天”展示交易平台之一,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MRO行业领先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青浦区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此次三大外资项目的签约,不仅体现了青浦区优越的营商环境和产业吸引力,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未来,青浦区将继续优化投资服务,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助力上海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2025-07-24
-
【黄浦区招商】上海商业新年喜迎开门红
元旦假期上海市商业领域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充分彰显招商引资对优化商业环境的成效。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大中型商业企业销售总额突破56亿元,同比增长近一成,折射出消费市场复苏活力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成效。多个区域、多元业态及知名商圈协同发力,共同勾勒出繁荣节日消费图景。 一、重点区域商业体量持续攀升 中心城区与郊区同步发力,形成多极增长格局。黄浦区延续核心商圈优势,销售总规模位居中心城区首位;杨浦区则领跑中心城区增长幅度;嘉定区在郊区商业体中表现突出,销售规模拔得头筹;浦东新区商业表现尤为亮眼,抽样企业销售总额逾十亿元,增速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这种多点开花的格局表明上海市商业资源配置更趋均衡。 二、多元业态协同提振消费市场 七大商业业态中,六类实现同比增长态势。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及品牌专卖店三大业态尤为突出,均取得两位数显著增长。传统百货、标准超市与社区菜场同样保持正向增长。仅便利店业态出现微幅波动,这与消费者节假日集中采购特点密切相关。不同业态差异化表现显示上海市商业供给结构不断完善。 三、特色营销催生消费新热点 知名商圈创新营销手段成效显著:浦东核心商业体跨年促销活动持续十九小时,创下6.4亿元销售额并吸引超十二万人次客流;徐家汇某商业综合体依托文化演艺资源,通过跨年话剧《圆环无语》精准吸引文艺消费群体,节日销售同比提升两成;闵行区新兴购物中心单日销售额突破三千万;普陀区两座商业地标表现抢眼,一家销售额激增近七成,另一家增长率近60%。这些案例生动展现文商旅融合的创新模式。 四、招商环境优化夯实增长根基 上海市通过持续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加速国际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落地。2023年新设首店数量再创新高,为消费市场注入新鲜动能。节假日期间,"上海服务消费品主题推广活动"有效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带动实体商业数字化转型。商业设施更新改造加速推进,15个城市商业中心升级项目按期完工,显著提升消费体验。 五、消费升级态势日益清晰 消费品质化特征日益凸显,中高端商品消费贡献率提升:黄金珠宝品类在节日期间迎来销售高峰,多家商场此类商品销售额同比提升超三成;智能家电、绿色家居产品同样表现强劲。同时,服务型消费持续扩容,亲子娱乐、品质餐饮、健康运动等体验业态销售增幅普遍高于商品零售,显示消费升级的结构性转变。 六、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步伐加速 上海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效果持续释放。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恢复性增长,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六成。节假日消费热潮为该市2024年消费市场奠定良好开局,商业主体信心指数连续两季回升。夜经济能级同步提升,重点监测商圈元旦假期夜间消费贡献率超过三成。 上海市系统性推进消费领域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招商政策精准性不断提高。节假日销售增长数据为观察消费市场提供重要窗口。随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深化实施,商业载体提质扩容、消费环境持续优化、新兴消费场景不断涌现等要素正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巩固该市消费市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韧性。
2025-07-2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